正在阅读:

“迎战”流感高发季!打疫苗还来得及吗?专家支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迎战”流感高发季!打疫苗还来得及吗?专家支招

公开信息显示,尚诚消金的贷款业务按照渠道划分可分为股东方携程场景业务、互联网业务和线下业务。

文|消金界

  今冬流感,来势汹汹。

  据中国疾控中心消息,当前,全国流感进入快速上升阶段,多数省份流感活动已达到中流行水平。

  最新一期《中国流感监测周报》显示,南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在门急诊病例中占比都达到了近四年同期(11月10日—16日期间)最高水平,且北方(7.0%)高于南方(6.7%)。这一周,全国共报告955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其中741起由甲型H3N2病原体所引发。

  然而,面对流感疫苗这一“防护利器”,不少人仍心存困惑:“流感都暴发了,现在打疫苗还来得及吗?”“打完还可能中招,疫苗到底有没有用?”“去年刚接种过,今年还用再打吗?”

  为破解“疫苗犹豫”难题、厘清接种边界,国家应急广播专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捷,进行权威拆解,用专业解读扫清认知迷雾,助力公众从容应对流感威胁!

  “来不及”“没有用”“不用打”?

  破解疫苗三大疑虑

  已进入高发季

  现在接种疫苗来不及?

  接种疫苗,是对抗流感病毒的第一道屏障。

  近期流感活动持续上升,不少人认为最佳疫苗接种期已过,此时打疫苗为时已晚,实则不然。

  我国流感季通常集中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张捷指出:“流感疫苗接种后产生抗体需要2-4周的时间,整个流感季接种疫苗都能产生抗体,任何时候接种都不晚。”

  接种后仍可能中招

  流感疫苗没有用?

  流感绝非普通感冒,其致死风险并不是危言耸听。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流感病毒的季节性流行可导致全球平均每年约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

  而流感疫苗是目前医学上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武器”,它的核心作用不在于完全避免感染,而在于显著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张捷介绍,当前流感疫情以甲流(H3N2)为主,其临床症状较重,全身症状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是重症风险突出。

  “接种疫苗之后,甲流(H3N2)造成重症、死亡的风险会明显降低,对普通人群来说风险可降低超40%,老年人和孩子的风险降低比例更高。即便是年轻人或身体健康人群,也属于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后感染发病率同样会明显降低。”

  去年打过流感疫苗

  今年不用再打?

  流感疫苗接种并非一劳永逸。张捷解释,每个流感季来临之前,都需要接种流感疫苗。有两方面原因:

  流感病毒容易变异。世界卫生组织每年依据全球监测数据预测新一年度流行的毒株,并据此调整流感疫苗成分。因此,建议每年接种最新疫苗,以获得最优保护效果。

  11月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5-2026)》。指南明确,与上一年度相比,本年度对甲型H3N2流感病毒亚型疫苗组分进行了更换。这意味着,保护将更精准。

  流感疫苗的免疫保护具有时效性。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通常维持6-9个月,超过1年保护效力基本消失。

  “人人可打”“随时可打”?

  明确疫苗“两不打”原则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流感疫苗并非“人人可打、随时可打”,还需明确“两不打”的核心原则。

  哪类人群不能接种流感疫苗?

  张捷介绍,以下两类人群属于绝对禁忌:

  对流感疫苗成分过敏者。

  过去接种流感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人群。

  此外,张捷表示,流感疫苗分为两大类:一是灭活疫苗,可将病毒完全杀灭;二是减毒活疫苗,仅降低病毒毒性,保留其活性。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2-4岁哮喘儿童、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不建议接种减毒活疫苗,但可正常接种灭活疫苗。

  什么时期不能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能够有效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的风险,但如果已出现流感样症状,或未接种疫苗被感染后痊愈,是否还应该接种流感疫苗?

  首先,不建议在感染急性发病期接种流感疫苗,需等症状消失,身体基本恢复后再去接种。

  其次,部分基础性疾病患者感染后可能身体比较虚弱,需先咨询医生,综合评估自身身体状况后选择合适的接种时间。

  实操指南!

  手把手教你预约流感疫苗

  道理都懂了,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别慌,攻略已备好!

  北京为例

  北京的小伙伴,可直接打开北京市疾控中心网站、“京通”小程序或者“首都疫苗服务”App,查询家门口的接种点地址、时间和预约方式。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提供免费或自费服务。

  划重点

  针对60岁以上京籍老人和在校中小学生的免费接种,2025年11月底就截止了!自费接种则会持续到2026年2月底。

  其他城市

  其他城市的朋友可打开当地疾控中心的官网、微信公众号或者健康云平台,都能找到接种点信息。比如上海,通过“随申办”“健康云”或“上海疾控”就能一键直达“智慧接种”服务。

  接种流感疫苗不是“选择题”,而是守护健康的“必答题”。面对流感威胁,与其被动“硬扛”,不如主动接种疫苗,为自身与家人的健康加上一道“安全锁”。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一旦确诊感染流感病毒,务必抓紧48小时抗病毒治疗“黄金窗口”,科学合理用药,快速有效缩短病程,严防重症发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携程集团

4.1k
  • “十四五”期间河北扩大医保个人账户使用范围
  • “爆款”“上头”!多维度观察 外贸凭借“硬核支撑”铺开全球贸易“网络”
  • 文博公开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 莫言:希望“硬挤”进年轻人“聚堆”的地方 成为一个“旁听者”
  • 这一重量级论坛上,中国为何成为热门话题?| 世界观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尚诚消金披露渠道名单,合作互联网流量平台

公开信息显示,尚诚消金的贷款业务按照渠道划分可分为股东方携程场景业务、互联网业务和线下业务。

文|消金界

近日,尚诚消金在官网披露了《产品合作机构信息公示》,对最新合作平台进行公示。

统计发现,除了股东方携程场景,尚诚消金主要合作了包括蚂蚁、字节等在内的11家头部互联网平台,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尚诚在与微众银行探索联合贷款合作。

公开信息显示,尚诚消金的贷款业务按照渠道划分可分为股东方携程场景业务、互联网业务和线下业务。

其中,股东携程的场景是公司发展最大的优势,该业务一度占比达30%,如今受单一合作场景集中度限制,该业务占比逐渐降低为20%。

同时,近年来,尚诚消金建立了多元化贷款拓展渠道。不过尚诚消金线下业务占比较低,且投放呈下降趋势,截至2024年末,其线下业务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比重仅为0.76%。

01、股东方携程场景:占比20.60%

尚诚消金成立于2017年8月,截至2024年末,其注册资本金为16.24亿元,股东为上海银行、携程旅游、德远益信投资和无锡长盈科技,四家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42.74%、42.18%、7.70%和7.39%。

作为二股东,携程旅游一直给了尚诚消金不少场景支持。携程金融负责数据经营和分发,尚诚消金提供消费信贷和资产经营,二者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截至2022-2024年,尚诚消金通过携程场景分别发放贷款148.42亿元、292.59亿元、268.35亿元,实现贷款余额37.97亿元、58.55亿元、47.99亿元,携程旅游客户渠道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比重为29.11%、29.10%、20.60%。

据公开信息,尚诚消金2024年与携程的关联交易规模共计1.96亿元,包括向股东携程旅游关联公司北京互金新融科技有限公司支付客户资源导流费用1.93亿元,向西安趣携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支付催收服务费用0.02亿元。

不过,受单一合作场景集中度限制,携程场景占比正在逐渐降低,与此同时,尚诚消金正在加大与股东方以外各平台互联网渠道的合作。

02、合作互联网流量平台

与此同时,出于丰富客户渠道来源、提升自身多元化服务能力以及降低渠道集中度较高带来的相关风险等方面的考量,尚诚消金着力优化贷款业务结构,业务结构逐渐向非股东互联网渠道倾斜。

截至2024年末,尚诚消金通过非股东方渠道获取的其他线上业务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比例为78.64%。

在具体模式上,合作平台方将有贷款意向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筛查要求,推送至尚诚消金,尚诚消金再按照自身风险偏好进行客户选择,为符合自身风控要求的客户提供个人消费贷款服务。

03、联合贷合作平台:微众银行

此外,尚诚消金还与微众银行共同出资,开展联合贷款合作。截至2024年末,尚诚消金联合贷款余额为5.44亿元,占贷款总额比重为2.33%。

在该合作中,根据双方各自风险偏好,按照独立风控原则对客户进行风控审核,对通过双方风控审核的客户进行联合放款,并根据合作协议书面约定的双方权责义务,共同为客户提供相应的后续服务。出资比例方面,尚诚消金与微众银行联合贷款出资比例以7:3为主,联合贷款未采用增信担保措施。

随着各家金融机构陆续公示合作机构名单,可以看出,24%资产占比、助贷平台规模以及客诉率,是金融机构最为看重的因素。

一面与传统头部流量平台的良好合作关系,稳定获客量及获客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对新兴流量平台资源的挖掘力度,丰富自身服务对使用场景和客户群体的覆盖,这是各家金融机构的主要合作策略。

与此同时,随着助贷新规9号文的落地,金融机构也在加大对合作渠道的筛选力度。以尚诚消金为例,尽管其整体定价向中低定价区间移动,但公司表示,其投放贷款利率均在24%以下,未突破监管对于消费贷款最高利率定价水平。

24%资产占比、助贷平台规模、客诉率,目前来看,这是各家金融机构在选择合作平台时最为看重的因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